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臺大中國文學系 歐麗娟教授 紅樓夢.1 導論 I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EP1)



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55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1S120

紅樓夢

中國文學系 歐麗娟

課程簡介

中文課程名稱:紅樓夢
英文課程名稱:Red Chamber Dreams
授課教師:歐麗娟
學分數:2學分
開課單位:中國文學系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紅樓夢》為範圍,區分為文化與人物論兩大範疇。在文化方面,由於《紅樓夢》吸納傳統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涵蓋面甚廣,將涉及「神話運用與詮釋」、「讖語式的表達」、「悟道模式」、「遊仙模式」、「喜劇精神」、「母神崇拜」、「少女崇拜」、「大觀園之設計與用意」、「詩歌表現」等主題單元,以建立全書的歷史性縱深,以及這部小說的集大成內涵。

課程目標

為避免傳統紅學偏於單向度而扁平化,終以簡化∕極化的道德評價為歸趨的慣習,本課程將採取「情節聯繫的有機化」、「人物性格的豐富化」雙綰交涉的解讀方式,挖掘出學界一般忽略的情節做為內證,進行全面的比對與整合;也對一般視為不證自明的敘事過程重新審察,釐清其中之因果關係與發展脈絡,以呈現《紅樓夢》所開展的突破獨白型單一旋律的複調世界。讓近乎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人物恢復其圓形人物(round character)的豐富內涵,包括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四春、劉姥姥、晴雯、襲人等諸多角色,都是曹雪芹將種種個性客觀地發現、並加以藝術地表現的成果。透過這些人物論專題,希望可以提供較有創新性的詮釋,以及對這部巨作的深入了解。

課程要求

學生應先行閱讀《紅樓夢》原著前八十回,或至少配合教師要求章節閱讀,瞭解書中基本情節,俾使教師於課堂上講解整體概念時,能有效連結相關情節以為佐證,並能更深入體會《紅樓夢》一書中渾然一體的複調世界之美。
此外,課堂上應準時到課、應考,以完整吸收課程內容。

成績評量方式

皆以申論題為主,上下學期各一次
1. 期中考…………………………50% 
2. 期末考…………………………50% 

紅樓夢

中國文學系 歐麗娟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10。
一粟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10。
一粟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1。
馮其庸纂校訂定:《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9。
王國維等:《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1994.12。
周策縱等:《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1。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
蔣和森:《紅樓夢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2。
梅新林:《紅樓夢的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4。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0。
宋淇:《紅樓夢識要──宋淇紅學論集》,北京:中國書店,2000.12。

太愚(王昆侖、松菁):《紅樓夢人物論》,眾多版本。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3。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鑑賞》,北京:中華書局。
梁歸智:《紅樓夢詩詞韻語新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10。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1。

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臺北:境與象出版社,1988.10。
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與園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4。
黃雲皓:《圖解紅樓夢建築意象》,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12。
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英〕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12。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3。
〔法〕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04.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