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省
暹粒省位於柬埔寨的西北部,該省是通往世界聞名的吳哥寺廟之道,其中包括華麗的吳哥窟。全省還包含一個充滿活力的首都城市,並擁有許多豪華酒店、精美的殖民建築、熱鬧的酒吧街、絲綢農場和市場等等。
暹粒市是暹粒省的省會城市,是所有到柬埔寨的遊客“必須參觀” 之目的地。它就是八大世界奇蹟之一,吳哥窟是12世紀的輝煌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並位於洞里薩湖北岸。遊客們可以通過飛機、陸地或航船來訪問該迷人的古蹟。
坐落在茂密叢林裡的吳哥古蹟,現在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成員。有超過一千座規模不等的廟宇散落在通往吳哥窟的稻田上。
除了大量的吳哥寺廟遺產外,暹粒還有很多景點提供給遊客,從洞里薩湖上的浮村到荔枝山的遺跡,以及最近剛發現的寇客古蹟。
在市區裡,有許多民族工藝品店、畫廊、咖啡館、餐館以及提供豐富菜色的一流餐廳。著名的“酒吧街”和暹粒的夜市,現在已成為著名的旅遊目的地。此外,還有絲綢農場、稻田農村、漁村及洞里薩湖附近的鳥類保護區,使暹粒成為世界上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吳哥窟 – 人文遺產和世界奇蹟
吳哥窟的字面意思就是“城隍廟”,是一個印度教寺廟建築群為把天堂複製到人間而建。為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於12世紀初,它是保存最完好的寺廟,也是唯一一個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重要的宗教中心的寺廟;首先印度教、供奉毘濕奴、然後佛教徒。該廟是高棉的經典建築風格的縮影。這個宏偉的廟宇結合高棉寺廟建築的兩種基本佈局;山廟以及後來迴廊寺廟是根據早期南印度印度教建築風格。護城河外牆3.6公里(2.2英里),有3個長方形畫廊,每一個都比下一個高,它的設計代表須彌山,是印度神話中提婆的家。
在廟內正中矗立著一座梅花塔。與大多數吳哥的寺廟不同,吳哥窟是坐東朝西面,這也是學者認為它的特色。該廟是宏偉和建築的融合。廣泛的淺浮雕以及眾多守護神裝飾牆壁充當了強烈高棉宗教信念的證據。
大吳哥
大吳哥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它由國王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建立於12世紀後期至13世紀初。大吳哥位於吳哥窟北部約1.7公里,在大吳哥內還有幾處名勝古蹟由耶跋摩和他的繼承王所修建。
大吳哥是一座防禦的城市,擁有有9平方公里的面積,它是高棉帝國最後的、最持久的都城由吳哥偉大國王耶跋摩七世所建。
以巴普昂(Baphuon)為中心,大吳哥是由方形牆高8米,長12公里和100米寬的護城河環繞。這個城市有5個雄偉的門,在北、西和南牆各有1門,在東城牆有2個門。在每個門前立站著54神的巨大雕像(堤道左側)和54惡魔(堤道右側),基本模式取材自吳哥窟著名淺浮雕上的神話故事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在城牆圍繞的中心是城市最重要的古蹟,包括巴戎寺(Bayon)、在巴普昂(Baphuon)、王室內院、空中宮殿(Phimeanakas)和鬥像台(Elephants)。
巴戒寺是一座裝飾很華麗的高棉寺廟,修建於12世紀後期-13世紀初。建在耶跋摩(Jayavarman)國王的首都中心,大吳哥是在吳哥窟興建最後的廟宇國家,吳哥廟宇國家的建成是因為大乘佛教徒信奉佛陀。繼耶跋摩(Jayavarman)死後,印度教和小乘佛教的國王依照他們的宗教偏好進行了修改和擴大。
巴戒寺最鮮明的特點是寧靜和很多塔上有巨大石頭面相,從上面的台階上並圍繞其中心峰頂。 216張巨大的四面佛的面相對著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其他雕像,使許多學者推測這些面孔代表國王本人。其他一些人認為面相屬於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vara),慈悲的菩薩。
寺廟很著名的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浮雕,呈現出神話、歷史和世俗場景的結合。這是許多“一定要參觀”的廟宇之一。
公元967年,推測女王宮(Banteay Srei)較早前被稱為Banteay
Serai,這字面意思是勝利的城堡。這是唯一一座在吳哥窟不是由君主建成的大寺廟;它是由一名為雅者那瓦拉哈(Yajnavaraha)的朝臣修建,他是一位學者和慈善家,是國王貞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的資政。據說他經常幫助身體抱恙、遭受不公和貧窮的人。
女王宮主要建在紅砂岩上,這種物質有助於裝飾牆上的雕刻至今仍能觀察到細節。用吳哥建築的標準去測量,建築物本身在規模上是微小模型的。這些因素使其被廣泛讚譽為“珍貴的寶石”,或“高棉古蹟明珠”,也許廟宇的現代名稱,班迭斯雷或女人的城堡,可能與牆上發現的淺浮雕雕刻和建築物本身的小尺寸有密切的關聯。
巴肯山(Phnom Bakheng)比吳哥窟的修建要早兩個多世紀。這是一座印度教寺廟原先在供奉濕婆的山廟上。歷史學家認為,巴肯寺在其鼎盛時期是吳哥地區的主要寺廟。這是耶輸跋摩(Yasovarman)當他把宮廷從位於東南Roluos區都城Hariharalaya遷入新都城修建的建築中心。
位於一座小山頂上,這裡是觀賞大約遠處1.5公里叢林中更大吳哥窟日落最出名的旅遊景點。
寶劍寺
寶劍寺(Preah Khan)是建立於耶跋摩七世在1191年打敗可汗入侵的地點上。
在其鼎盛時期,這是一個很大的團體中心,近10萬官員和公務人員,這座寺廟設計平坦,佛教聖所周圍是連續的長方形廊基本平面、複雜的印度教寺廟以及從多後來增加的建築物。隨著眾多的樹木和其他植物在廢墟中生長,寶劍寺(Preah
Khan)還需要很大的修復。
搭普倫寺
塔普倫(Ta Prohm)有著巴戎寺的風格,被認為是在12世紀後期和13世紀初所建成。它是由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作為大乘佛教寺院和大學而修建的。該寺與大多數吳哥寺廟不同,塔普倫一直處於相同的條件下很久,它被發現樹木上相和大氣相結合的廢墟以及叢林環境中成長,被個種植物佔據,甚至有許多巨大樹木盤結在圍牆和廟門上,反而成為此廟奇特的景觀,取得了吳哥最流行的寺廟之一。
(皇家僧院),是最早成立的廟宇之一;在1811年根據國王登上王位後的一項大規模的建設計劃而建立的第一座寺廟。是為紀念家族而修建的。該廟的主圖像代表般若佛母(Prajnaparamita),智慧的化身,依照國王的母親而製作。在第三層北部和南部的附屬寺廟是分別供奉國王的大師和他的哥哥。在1191年,塔普倫(Ta
Prohm)與寶劍寺(Preah Khan)形成了寺院互補配對,其中的主要圖像代表觀世音普薩(Avelokitesvara),慈悲的菩薩,依照國王的父親而製作。
該處所是超過12,500人(其中包括18名大祭司和615名舞者)的住宅,另外在周圍的村里還有80,000人從事提供服務和供應品的工作。
班提可德寺
該寺廟建於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統治時期-12世紀後期至13世紀初,班提可德寺(Banteay
Kdei temple)是唯一知道以巴戒寺建築風格修建的佛教寺廟。它一直被僧侶所佔有,但是一直沒有發現有銘文的石頭,因此越加神秘;不知道該寺供奉給誰。
其結構被兩個連續的圍牆所環繞,並包含從該塔出現的兩個同軸的長廊。像其他所有的吳哥遺址一樣,這些雕刻是非常迷人的。
庫倫山國家公園
庫倫山(Kulen Mountain)或Phnom Kulen被宣佈為國家公園。這是一座孤立的山體,位於暹粒48公里處的Svay
Leu區。它的最高點為487米。
這里普遍被認為是古代高棉帝國的發祥地。在9世紀古寺廟建築期間,沙石塊是從這個神聖的山區搬運到吳哥。在這裡,庫倫山(Phnom
Kulen)國王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於公元802脫離瓜哇(Java)宣布獨立。
該處以其雕刻聞名,描繪肥沃及其水域對柬埔寨人民有特別意義。就在水層幾英寸下,在它的河床底分散著超過1000個女性外陰像(Yoni)和男性生殖器像(Linga)。該水域被認為是神聖的,神聖的雕刻還包括代表印度教毘濕奴神的雕刻躺在他的神蛇阿南塔上,他的妻子拉克施密在他的腳下。蓮花從毘濕奴的肚臍伸出托著創造神梵神(god
Brahma)。這條河流進一個漂亮的瀑布。庫倫山(Phnom Kulen)被柬埔寨人民認為是神聖的地方,並已成為一個非常棒的旅遊目的地。
洞里薩湖
洞里薩湖(Phnom Krom)是東南最大的淡水湖,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奇觀。這個偉大的誕生於生態異常。 6月初,在雨季開始時,湄公河水位上漲,轉移其部分流量到南中國海的一部分及改變方向流進洞里薩湖。這會迫使水流反方向,10月底將看到洞里薩湖的面積越來越大幾乎是原先的10倍,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
洞里薩湖在大湄公河的水量補充下,有著廣闊的水域,構成柬埔寨最顯著的地貌特徵。這個“大湖”
代表人們的認同和生活在湖泊上成千上萬的柬埔寨人的生活方式,都在依賴洞里薩湖和其潮汐漲退維持生活。
在這裡整個社區;除了住宅,有一所學校、警察站、消防站、教堂和一些餐館。這種大湖泊上漂浮村莊自給自足的社區很普通,每天都吸引人群觀察他們的生活,分享他們在這個偉大的洞里薩湖區域的美妙時光。
崩密列寺
崩密列寺所存留的部分仍然被埋在植被裡,完美地組成出方形砂岩積木。它建設時期被確定在12世紀初。
刻在不同時間的一些建築物的山牆飾雕刻與“羅摩衍那”的敘事場景以及印度教肖像的豐富主題,並顯然出崩密列寺像班提色瑪寺一樣是佛教叢林。在該寺廟也發現了宏偉的觀音菩薩雕像目前已放在吳哥天然資源的保護官。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是一座大山寺廟般的廢墟,擁有三層高並由五座塔冠所組成。一位篡奪王位並在928年遷都從吳哥到蘇梅的阇耶跋摩四世(Jayavarman IV)。 16年後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返回首都吳哥,此後不久,他在現在已乾燥的東部江湖建造了東梅奔寺。該寺廟是獻給敬為王父王母的濕婆。銘文表明,當權勢被轉移到寇客時的影響,這座寺的建造是以幫助重建持續在吳哥的王權主義。似乎有一些學術辯論說是否該把東梅奔寺列入山寺廟。銘文上記錄了該寺廟是建在947年,但直到952年東梅奔寺才被貢獻。
普里盧寺
該寺廟的架構和藝術都是屬於優越寺山。上層的假門有著精美的雕刻,以及周圍鄉村的優秀風景。它還有豐富翔實,精心保存的雕刻。傳統上認為它是一個陪葬寺廟,但實際上是羅真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的王國寺廟。這寺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因為這是第二座聖殿在於從寇客遷都返回吳哥期間和一個政治動蕩的時期之後所建造的。該寺廟是首都返回吳哥不到十年的期間所建造,它的藝術風格是與東梅奔寺很相似。
巴雲寺
該寺廟擁有一個12 米高的頂聳和紅土磚的階梯像似金字塔。 10世紀初雅梭跋摩一世(Harshavarman
I)在該地方施工建設以及奉獻雕像。後來在首都吳哥遷都到寇客寺的不久以後,寺廟由羅貞陀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改進以及輔修。據門口上的銘文,在947年羅貞陀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奉獻並安置了一座金色的濕婆神鵰象。這遺址也可能還是一個陪葬的寺廟。訪問該遺址的遊客同時還可以觀看南門在早晨的風景或巴肯山傍晚的景色。景色最華麗的就是在早晨。
班帝薩雷
該寺廟是一座又大又平的寺塔,擁有與獨特的吳哥窟建築一樣的風格以及藝術性。本世紀寺廟被考古學家以原物歸位(anastylosis)的方法進行了廣泛的修復。班帝薩雷寺大約是與吳哥窟同個一時間建造的。塔頂和欄杆的風格以及藝術性與吳哥窟很相似和位於泰國里的披邁高棉寺來得更相似。寺廟裡的許多雕刻都存留在一個良好狀況。班迭薩雷有點遠於吳哥,附近東部江湖的東南角。到達該寺廟只需要3
公里路程的通過村莊和稻田。遊客還可以同時拜訪女王宮位於班帝薩雷寺回來的路上。
巴普昂寺
巴普昂寺:山寺廟是位於大吳哥的心臟中心。該寺的很多部分都已在於損毀的情況,但目前的它也受到了很多的修復。大多數修建的面積是不會向公眾開放參觀,但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某些地區已開始向公眾開放,包括入口門的外部以及東門後方一路通向寺廟的架高砌道( elevated causeway)。值得注意的是在人行道入口的獨特動物雕像,遊客可以在西湄本寺見到跟該雕像很相似的雕像。另外,山寺廟還有一座大臥佛在於西側,這座雕像是在寺廟建立很長以後才建制的。
江湖
“baray”(江湖)也就是一個水庫--是一個堤防並保持水的土地面積。
9世紀開始,大量的江湖(baray)和其他宏偉工程的建設成為吳哥王的標誌之一。在公園地區裡有四個主要的江湖(baray)。當江湖(baray)構建起,在它的每個中心都設置了一個島嶼寺廟。興建的第一個重大江湖(baray)由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所建的因陀羅塔塔迦湖( Indratataka ),面積為3.8公里x880米,該建設是於889年,在首都還位於訶裡訶羅洛耶(Hariharalaya)附近羅洛士群(Roluos)的時期完成的。羅洛士群-羅萊寺是因陀羅塔塔迦湖中間的一個小島嶼寺廟。接著就是東部江湖(Yashodharatataka)也是第二個重大的江湖,面積為7.8公里x880米比因陀羅塔塔迦湖大近5倍,近50年後,東湄本寺也成為該江湖的島嶼寺廟。第三個也是最大的江湖(baray)(8公里x2.2公里)它就是西部江湖,建在11世紀初,它並不像其它江湖,西部江湖仍然是部分填充,好讓它變成一個良好的湖泊,西湄本寺遺址也是坐落在該人工江湖(baray)的中心(要求一個簡短的乘船訪問)。最後的江湖是建於12世紀後期,它就是阇耶塔塔迦湖(Jayatataka)由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所建。它被認為是寶劍寺的江湖(baray),就算是涅槃宮位於該江湖的中心也好。該江湖(baray)的功能一直還是學術爭論的問題。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江湖並沒有為農業用途,但純粹為政治或宗教原因所建造和維護。依照慣例的觀念,江湖是一個巨大的水用來灌溉稻田,並為常年種植水工程的一部分,雖然它們的確是為了政治和宗教所建。
巴瓊寺
該寺廟是三個位於一個平台上的磚塔組成的小寺廟,它現在還倖存著兩個門楣。巴瓊寺是歷史上一座獨特的佛教寺廟,建於印度教占主導地位的時候。門道上的銘文雕著奉獻佛教的精神以及稱讚建築師(他是Mebon東部寺和普里盧寺的建築師),並告誡當地大象馴化者,讓他們野獸遠離堤也就像一個古老的標誌“請勿踐踏草地”。沿著未標記的土路與普里盧寺和皇家浴池之間約1公里路。
教堂醫院寺
102間醫院被建於在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帝國時代。那些醫院本身可能是構建於易腐的材料,如木材和竹子,所以之早已消失,剩下的只是製於砂岩的醫院寺廟或“教堂”。該座寺廟和在塔普倫哥寺位於吳哥窟對面,這兩座寺廟是醫院寺廟的兩個例子。這座醫院教堂目前是存留在一個非理想的狀況之下,但它的一些雕刻仍然能看到。該遺址是一個安靜及祥和的地方,交通也是方便。
週薩神廟
週薩神廟是一座小寺廟以及平面圖設計是跟托瑪農神廟同一個類似,位於街道的對面(不包含額外的華飾廟門和圖書館),但多年來的托瑪農神忽視不再是姐妹,含情脈脈的顯著惡化的周薩神廟已在1960年代獲得了修建。薩神廟正處於一個廣泛的修復工程,同時也應許遊客來參觀恢復過程中的密切。該寺廟取得了重大進展,好讓寺廟在迅速間有了當初的樣子。週薩神廟似乎立場在與托瑪農神廟的友誼上,但在事實的地位,特別是東部華飾廟門。寺廟裡雖然大多數的雕刻都是印度主題,但也是有一些佛教主題的浮雕。東部走道被奉獻在947年,但東湄本寺直到952年才被奉獻。
南北倉
該寺廟是一座矩形砂岩的建築,位於鬥象陽台的對面,落在審判塔的後面。
“Kleang”是指“儲藏室”,但它還是很不像是一座倉庫寺。一個刻在入門口的皇家宣誓效忠表示,它們可能是用來接待訪客和貴族或是大使。北倉原始建於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的時代下,然後重建在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的時代,也可能是比南倉先建。該寺廟也有保存最好的雕刻。南倉的建設實在還未完成。不起眼的倉庫寺廟在仔細檢查後將會發現,如果從遠處或是審判塔觀看,它的風景將如畫般的感覺,尤其是在下午的時候。
涅槃宮
在吳哥地區裡位於最後江湖(寶劍寺湖或阇耶塔塔迦湖)的中央由高棉國王所建造的一個小島嶼寺廟。寺中央坐落在一個交叉或是蓮花式的水池。最初該寺廟被稱為Rajasri(獅子),後來又被稱為涅槃宮,它意味著“納迦盤繞著”就是指寺廟周圍所圍繞的納迦。寺廟的對面是一個馬雕像(巴拉塔),它是一匹曾經拯救溺水的水手的馬。雖然最初它是獻給佛陀,但涅槃宮也有幾個印度教的圖像。涅槃宮可能擔任赦免功能,它的水域被認為具有癒合傷口的特性。在旱季時水量會很少,人們就會在每個池的中心外尋找動物和人類使用的河源。涅槃宮池是最上鏡的,尤其是在雨季。
郭空中宮殿
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紅土和砂岩的寺塔。因缺乏倖存的雕刻讓該寺塔藝術變得無趣。但它擁有著大吳哥周圍最高的塔頂,如果在塔頂上面觀看風景那就會看到一個優美的景色。西部樓梯(在寺塔的後面)是最容易登上頂部的地方。郭空中宮殿位於古代皇宮大院內,並擔任國王的寺廟。據傳說,該寺塔的黃金塔頂帶給它神奇威聖,而且寺塔里居住著一條龍,這條龍還可以化身為婦女。吳哥國王必須在每天晚上和那條龍共住,以免災難降臨在國王身上或者整個王國。
審判塔
該寺有12座幾乎都相同的紅土和砂岩塔,位於鬥象陽台的平行並對面。該寺塔的藝術和建築風格都很獨特,不畏便於分類和年代測定。該建設可能是在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期代間,但它並沒有顯示出經典的巴戎寺的風格特徵。有人認為,它們可能是建在巴戎時代後,或者是早在11世紀。塔原有的代表是一個爭議的問題,但在13世紀的經典之作,就是周達觀到達了吳哥所寫下的“真臘風土記”裡,指出它們代表一種愛意,但這第一個指出還是在於可疑的情況下。他寫道,這塔被用於解決法律糾紛和刑事司法事項,發生糾紛的雙方將被扣留在塔里幾天,而當某一方的健康狀況不好,神聖的法令將判之為輸方或有罪的一方。寺廟的最好拍攝是在傍晚時間。
(Prasat Top) 東部
大吳哥:架構上給人印像不深,但該小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也被稱為“487紀念碑”和“摩迦拉陀”(mangalartha),這寺塔的建造是為了貢獻阇耶摩迦拉陀(Jayamangalartha)僧侶,他也是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婆羅門僧人之一。最初是由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委託,並未作為任何奉獻,直到1295年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死亡後。這個寺廟是婆羅門教的最終寺建在吳哥地區,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該建築是建於在耶跋摩七(Jayavarman
VII)後死印度教回潮的困亂時期。多寺廟
多寺廟(Prasat
Top) 西部
該小寺廟站立在大吳哥裡一個安靜的部分。碑文表明,該遺址是建造在9世紀,但按照目前的結構形狀已確為吳哥寺所存在以後。目前的建築結構是重建於13世紀後期並用於第10和第11世紀的材料。仍然存在的幾座佛像雕刻是建造於17世紀後期。
普拉帕利雷寺
風景如畫的砂岩和紅土鎳礦的寺塔在於森林裡的陰涼情景下,位於癩王台的背後領域。寺塔的中部是在於惡劣的情況,但東部的華飾廟門顯示出一些特別好的佛教為主題的雕刻。而該寺塔的施工日期是現在的爭論問題,按照民間所傳它是建在12世紀後期-13世紀初,但一些小乘佛教主題的雕刻和一些建築特色顯示出是建於13世紀後期或14世紀。該寺塔被重建於巴戎時期後。
普拉提圖寺群
五座小寺廟設置在一個安靜的區域,位於癩王台的對面。大部分建築是建在12世紀,但有一座佛教寺可能是建在14世紀。寺廟造型目前是在於粗獷的狀況,也有一些散落在地面上有趣的門楣雕刻。它在於大吳哥城的中部,但它與其他寺廟不一樣,因為該寺廟不旅遊景點。普拉提圖寺群的後背是一個平靜的小叢林地區。
茶膠寺
該寺擁有著高聳的頂部,但它的裝飾顯然很簡單只為奉獻給濕婆神。在其被稱為“黃金峰的山”。這寺塔是建造於巨大的砂岩塊,也是砂岩最初被使用在建築上。它構建在三位國王的管理之下,開始由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並作為代表他時代的寺廟,接著阇耶維羅跋摩(Jayaviravarman)以及蘇利耶跋摩(Suryavarman)。茶膠寺是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接前國王的建築,所以代表他時代的寺廟建在他主要首都地區之外。茶膠寺的建設似乎早已經停止,特別是在裝修階段,由於缺乏雕刻品。茶膠寺是非常值得一遊的寺塔,但如果您是時間緊迫的話,遊客們也可以觀看普里盧寺頂替。
塔雷寺
一座非旅遊景點位於叢林裡跟塔松寺一樣的小(55米x47米)寺廟,擁有著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時代的經典藝術。一些仙女和門楣上的雕刻都存於完好的狀況下。該寺廟的粗糙形狀比其他主要旅遊線路上的寺廟來得嚴重些。為了到達塔雷寺遊客必須嚮往大吳哥的分岔路附近茶膠寺的東南角近於最後檢查站的路。接著遊客要將汽車停在附近茶膠寺的公園裡,然後往沿著無人盯防的土路步行約1
公里的土路或也可以乘摩托車就從大吳哥的勝利門外面到“法國大壩”。跨越了提壩並在往最小的路徑進行200 米。
塔普倫哥寺
塔普倫哥寺是一座很小的砂岩塔位於吳哥窟的對面,它是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所建的102座醫院裡的一座醫院寺廟或“教堂” 。該寺塔的設計風格與一座附近茶膠寺的醫院禮拜堂非常相似。在於北部範圍的佛教主題雕刻還是存留在很好的狀況,並顯示出在13世紀的印度教回潮所破壞的特性標誌。寺廟內部的粗糙雕刻顯示出,可能是在後來一段時間才被雕制的。
塔松寺
一座小寺院被相對平坦的圍牆所包圍擁有著經典複雜組成的巴戎風格,該寺塔面向門關及十字標,寺塔內和塔普倫寺很相似。許多雕刻處於良好狀態,並顯示出12世紀後期所精緻執行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一種罕見特質的神鵰刻。一個巨大的樹生長在東部門關的頂部。同時它損壞了東部門關,但它卻讓該門關變得更佳古典和奇妙。這門關的最好拍攝是在於下午時間。塔松寺離大吳哥最近的寺廟。
癩王台
一個位於鬥象陽台北端的雙陽台牆深深地刻著納迦的雕刻以及惡魔和其他神話人物。內壁在早期是一個外壁,後來才被覆蓋多一層外牆。在1990年,內壁被法國考古學家做了發掘研究。該陽台的命名為“癩王台”是按照陽台之上所坐落的一位癩王塑像。該雕像稱為“癩王”的原因,到目前還是一個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該雕像在被發現時,其狀況像得了麻風病的外觀。還有人認為它是高棉傳說裡痲瘋王的雕像,以及雕像狀況連接到了傳說裡的故事。雕像模型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以及包括印度教神和高棉國王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以及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不一樣。近期的學術人士都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和佛有了主張。顯示在陽台上的癩王雕像是一個副本。原像目前被金邊國家博物館保管著。
托瑪農神廟
該寺廟是一座很小但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並存留在一個非常好的狀況,它跟吳哥窟是建在同一個時間。寺塔和神像的雕刻都顯示出吳哥窟的風格。托瑪農神廟與週薩神廟似乎一起站在街道的對面,但該寺廟比周薩神廟早建幾十年。托瑪農神廟目前的情況比周薩神廟好多了,因為它的一些部分在1960年被古學家修建。但在托瑪農神廟被重修之前,它仍然還是比周薩神廟的外觀好,因為週薩神廟缺乏的一些的砂岩。托瑪農神廟的許多雕刻都是在於良好的狀況。有著悠久年代的砂岩上染著很耀眼的顏色,特別是在雨季的時候。
Athva寺廟
該寺廟雖然缺乏一些雕刻,但這個紅土和砂巖寺仍然處於相對良好的狀況。它沒有任何銘文上可以證明的該建築的時間,但似乎是跟吳哥窟一樣的風格,尤其是門關的風格顯然是吳哥窟的風格,所以也可能是11世紀後的建設。這個寺廟似乎留下未完成的部分,因為雕刻的缺乏。還有些只完成了一半卻被遺棄的仙女雕刻。接著是一個積極同名的寺廟。因為它是位於Athva寺的外面,比較而言來觀顧它的遊客是少了些。該寺廟離朝鎮南部約7公里,約200米從鎮的主路到洞里薩湖。在路上請尋找一個白色的混凝土拱壩以便往它走到寺廟。對於一個農村的夕陽。沿著一或兩公里的土路便到達寺廟。棕櫚樹和小茅屋襯托出一條道路通往稻田和克羅姆山(phnom
krom)。
西湄本寺
西湄本寺位於西湖中央的廢墟島上。該寺廟的形狀在於不佳的狀況,主要包括它的單牆顯示出一些還完好的雕刻。寺廟的雕刻是呈現出在自然裡動物的第一個例子,沒有神話場景,讓人聯想到巴普昂寺的雕刻展覽。西湄本寺可能就是著名的青銅佛像的原始創建之地,而那些青銅佛像目前是在金邊國家博物館展出,另外也可以在“江湖”看到。西湖,雖然古老,但一年四季充滿了水,並已成為當地的休閒娛樂區。為了訪問該寺廟,遊客要沿著6號公路前往鎮市的西部離機場約3公里直到分岔路,接著還要坐一個短時間的船程便可到達。
巴空寺
羅洛士遺址群:巴空寺是羅洛士遺址群裡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座,坐落於吳哥時代第一首都訶裡訶羅洛耶的中心。巴空寺高度為15 米以及擁有650x850米的圍牆。該寺塔建造於吳哥時代的第三代國王並也作為他的國寺,它是一個座宏大的山寺廟建築代表,巴空寺的建築是後來400
年寺廟建築的基調。該寺廟使用的石頭並不是磚,在此也證明出在古代的最早期人們也使用了石頭來建造建築。雖然這寺廟的原始是由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
)所創建,但後來又被很多位接任王修復及闊大。寺塔最上面的部分和塔頂是維修在12世紀後期。門楣雕刻,特別是在塔外部在於很好的形狀中。巴空寺被如詩如畫的護城河以及鮮豔的植物包圍著。
羅來寺
羅洛士遺址群:羅來寺是建於因陀羅塔塔迦湖(Indratataka)的中間,該湖是高棉蒂王所建造最大的一個江湖,可惜的是它目前已經乾枯。羅來寺擁有四個磚塔頂在於紅土磚的平台上。同時它也是一個主要以及最後建於羅洛士遺址群的寺廟在雅梭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遷都到吳哥之前。目前的寺塔雖然存於不佳的狀況,但還是有一些在門楣上的雕刻仍然保存得很完好也顯示出了神牛塔的風格。在羅洛士遺址群廢墟中的羅來寺是一座用最短的時間在於建造。
寇客寺
複雜寇客寺位於暹粒省東北部的寇客建築群裡,該寺廟代表了高棉帝國從928年-944年的殘餘,這期間也是吳哥時代裡的獨特時期。寇客首都時期裡有一個短暫的中斷,到9世紀後期高棉首都首次轉移到吳哥地區,它在這裡將有近500年的時間。在幾十年後吳哥地區也開始了重大的建築,同時也是皇室繼承之戰的時期,繼承之戰的原因到目前仍然還是一個學術爭論的問題。我們所知道的是在928年耶跋摩四世(Jayavarman
IV)可能是王位的篡位者,而且創建一個離寇客建築群約100公里的新首都、遷都遠離吳哥或是建一個敵手的首都。顯然他是一位擁有著大量財富和權力,他建出一個神聖的首都在寇客的婆羅門古蹟,並圍繞著一個巨大的拉哈爾水庫(baray)。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IV)在寇客上位了20年,並死於941年,他的兒子哈沙跋摩二世(Hashavarman II)也在寇客繼承了3年,然後返回吳哥首都。寇客古蹟,目前是位於baray(江湖)周圍的循環道路之上,且經過很多重要的寺廟。複雜的總理廢墟就是Prasat
Thom,它有著氣勢宏偉的7層次金字塔型和廟宇。 (最佳拍攝是在早上,以及頂部觀看鳥瞰的景色)。正如您沿著路循環,您將發現幾座保留完好的遺址寺廟坐落在路口,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寺塔和復合物小寺廟。到目前為止還是有一些男性生殖器像仍然存在聖所之地如杷榔寺和Thneng寺。對於熱衷者,也可以訪問比較偏遠的其他在該地區的廢墟寺廟。寇客有著很有好導遊可以盡情而幫您。到寇客的旅程將會用快要整一天的時間,通常遊客們都會以崩密列寺一起訪問。為了到達該地方,您可以往暹粒省東部到Damdek的6號路。並向北轉,然後在按照標誌前駛。一部分的路程是屬於收費公路。遊客們請先做道路交通情況檢查再從暹粒省起發,特別是在雨季時期。寇客的入場費每個人僅約10美元。
寶劍寺
這叢林寺院有著許多名稱:kampong svay 寶劍寺、磅通寶劍寺和Bankan寺。寶劍寺是一個龐大的複雜寺院,佔約5平方公里的面積,原建於蘇耶跋摩一世,但後來被續承王接建並增補和修改。大部分雕刻都被洗劫一空或移失包括已成為標誌性的形象和轉載的耶跋摩七世半身像。該寺廟位於湄本寺的東部約100公里,這個寺廟的訪問道有點難以通駛。所以訪問該寺廟的遊客得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它擁有著很“神奇”的氛圍。
柏威夏寺
柏威夏寺(Preah Vihear Temple)是一座猶太教的高棉寺,建設於公元9世紀末期-12世紀中期,位於Poy Tadi的頂端,一個525米深(1720英呎)的懸崖,並位於柬埔寨北邊的柏威夏省。該寺給予柬埔寨柏威夏省的名字,並離吳哥140公里,以及離金邊大約320公里。
柏威夏寺擁有六世紀長的高棉帝國所建設的所有寺中最壯觀的佈置。該寺由一系列神殿組成,由800米長軸的道路及樓梯系統連接,並被建設成能從該殿清晰觀察平原景。對於獻給猶太教,該寺與其它高棉寺不同的是它被建設成沿著南北軸,而不是朝向東方的傳統矩形計劃。無論如何,儘管寺的構造與吳哥區的'山'寺不同,人們還是相信它是為了同樣目的而被建設,那是代表須彌山,神之家。
由於柬埔寨皇家政府的積極努力,在洪森柬埔寨總理明智、絶妙的領導下,柏威夏寺於2008年7月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及公佈成世界遺產地。